在做訓練時我們會預期這次訓練的量,而訓練的量即為此次運動的強度乘上時間。強度在自行車的世界有功率的話都以 功率為優先 ,並會以其他數據為輔。然而強度則會根據每個人能力不同制定客製化訓練,所以會採用 相對標準 。而自行車在騎乘時功率變化很大,所以會採用 加權平均 的方式會比算術平均還更能反映真實期程情況,但是平均功率也是能看到如做功資訊,在騎乘時對於補給策略來說很重要。

  自行車功率訓練自從 SRM 開發了第一個移動式功率計後,現在要練車的人幾乎都備有功率計,最重要的就是在騎乘完後的數據分析。現在也有許多的軟體會自動幫你計算,但若是剛開始入門會覺得眼花撩亂,如這圖一所示,這邊就先從標準化功率介紹。

圖一
圖一:使用功率計後軟體會多出 NP, IF, VI, TSS, WORK 等資訊

  一次訓練週期中課程不會只有一種,在這邊就拿兩種不一樣的課程來看,一個是接近 HIIT 如圖二,另一個則是穩定騎乘如圖三,有騎過這兩種課程的人都知道,若這兩次騎乘的平均瓦數與時間相同,一定是左圖的課程比較累,所以在訓練量的計算上若是使用平均功率,就不能反應這種情況。

圖二
圖二:IIT 課程
圖三
圖三:穩定騎乘課程

  為了反應這種情況,Coggan博士設計了另外一種計算方式,並將其命名為Normalized power,這邊我就翻成標準化功率,計算步驟如下:

  1. 計算30秒的移動平均值,例如第1~30秒算出一個值100,第2~31秒算出一個值101……以此類推
  2. 將第一步驟算出來的每個數值四次方,例如1~30秒算出的值為100,那就將100乘四次
  3. 把每個平均值四次方後取算術平均
  4. 最後開四次方跟即為所求

上面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用數學符號化簡就只有一條式子如圖四。這種平均在數學上有名字,叫做冪平均,而我們想要的結果就是冪平均要大於算術平均,在數學上也剛好有冪平均不等式的結果,符合我們的期待,所以一次運動中,標準化功率的數值必定是大於等於平均功率。

圖四
圖四:標準化功率的計算方式及與平均功率的關係

  但是若有使用碼表計圈功能就會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標準化功率會小於平均功率。像圖五即為我的某次騎乘,其中有兩段小於30秒的計圈,就會發現這兩次計圈是小於平均功率的。但是計算平均功率又需要至少30秒的功率,那這是怎麼算的呢?前一頁提到計算標準化功率的第一步是先算30秒的平均功率,所以會將計圈前30秒的功率算進去,如果前30秒功率很低,那就會拉低標準化功率的值,也因為要先計算那30秒的平均,所以整體的反應會落後於瞬間功率。

圖五
圖五:計圈的標準化功率與平均功率
圖六
圖六:計圈的瞬時功率與和前 30 秒的平均功率

  而在實際騎乘時可能會因為衝刺或休息,造成瞬時功率突然有一個峰值或是0,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當下的標準化功率會如何變化。如果只有短時間的衝刺或停腳,因為標準化功率會先算30秒平均,所以反而會將這些離群值拉得更靠近平均,也就是會先過濾一次這種突然出現的峰值,並非捨棄不算。

圖七
圖七:一次騎乘時的瞬時功率與標準化功率

所以通常在儀器上,這個時都需要超過30秒才會顯示,而且對於一次運動而言,標準化功率 ≥ 平均功率,但若一次運動中有分段計算則不一定,所以在短間歇會有落後於瞬間功率的情況,所以在短間歇就不用太在意標準化功率。也因為做了30秒的平均,有一些離群值會被平均掉,但並不代表這些離群值不會做計算,還是會造成標準化功率提升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