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選車架時最主要要看的就是,stack 與 reach 會決定你要騎什麼尺寸,所以在買車的時候通常會去量測你的跨高,甚至是直接上一台可以 fitting 的車幫你算。車架幾何在購車時通常都會列出來,不過我自己都沒有看直接交給 FITTER,只要知道我自己騎什麼尺寸,把手用多長就好了,當然如果你是都自己來都話就需要了解。不過車架幾何也很多數值要看,也有人說這台車頭管角度如何,前叉偏移多少 BB 下沉多少然後騎起來如何的。我自己是很少去關注啦 反正之前剛好有人講,我也順便去看了一下資料了解一下,不過車架幾何算是滿多部份的,我們先來講頭管、前叉跟 BB 下沉量。

圖一
圖一:公路車架幾何
圖二
圖二:登山車架幾何
圖三
圖三:車架大小幾何

我們先來看一台車的車架幾何表,通常會附圖跟你講他的量測範圍,然後根據不同的尺寸附上不同的數值。這次先講的量就是 C~F 這四個,其中 C 是指頭管角度 D 是 BB 下沉量,E 是拖曳距 F 是前叉偏移量,雖然表大部分是英文,但從圖一與圖二也能知道。當然也不是每個品牌都會給得這麼齊全,像 scott 的就沒有給出前叉偏移量,foil 的幾何也沒有給出拖曳距的量,不過還是可以依照下面這個公式算出來,網路上也有很多計算機我網站就不做了。


Trail = (RcosA – forkoffset)/sinA


點我贊助作者/Donate

對於不同車種而言,我指的是公路車與山地車,兩者的幾何差異一定很大,而公路車追求的是在公路上高速前進,所以光不同尺寸其實也有一點點差異,這邊就看 Factor 跟 BMC 兩個品牌下,不同車種的這些值有什麼差異。

Ostro VAM HANZŌ Track LANDO XC Fox
頭管角度 (o) 71.1~73.3 72.7 67
前叉偏移 (mm) 57~43 46 51
拖曳距 (mm) 58~58.6 57 95.5
BB 下沉量 (mm) 72~70 50~55 40
Teammachine Trackmachine Fourstroke
頭管角度 (o) 71.5~72.3 72 66.5
前叉偏移 (mm) 48~43 45 44
拖曳距 (mm) 63 60 113
BB 下沉量 (mm) 69 54 53

先來看公路車因為公路車尺寸由小到大,所以數值是從尺寸小到大來看,可以看到在頭管角度與前叉偏移量有較大差異,拖曳距跟五通下沉量兩著差異不大,然而場地車則是只有五通下沉量有差,其餘的跟山地車都是沒有尺寸差異,而另一個 BMC 的車種也是一樣。那麼這些量會怎麼影響騎乘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拖曳距,拖曳距在機車是一個滿重要的量,但我看在意自行車車架幾何的人,比較少再看這數值 反而是頭管跟前叉。

點我贊助作者/Donate

以一般公路車來說,大部分頭管會有角度,但是前叉不一定會有偏移,所以我們就可以將這兩個做延伸,就會跟地面有個交點 這交點與,輪子觸地點的距離就是拖曳距。有人說頭管角度跟前叉偏移量,會影響車子的操縱靈敏度,這樣說不太精確,準確來說是拖曳距,而影響拖曳距的還有輪距,而且從前面的一些資料來看,大部分的公路車即便尺寸不同,也會盡量讓拖曳距的數值固定,所以隨著尺寸改變的量通常是,頭管角度 前叉偏移量跟輪距,這也很合理,畢竟尺寸大輪距也就大,要固定拖曳距就是要在改變其他兩個量。

而拖曳距為什麼會跟靈敏度有關,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反正自行車就是個簡單機械,在轉彎時我們會對把手施個力產生力矩,而輪子也會有一個抗力矩要克服,拖曳距在這邊其實就是扮演抗力臂的腳色,所以當抗力臂越長那就越難轉彎,也就是越穩定的意思,反過來說就是越不靈敏,當然最近流行的窄把手也有相同問題,如果你喜歡操作靈敏的話,那可以加寬把手或是選拖曳距小一點的車架。

圖四
圖四:拖曳距

再來看五通的部分,這相對單純,畢竟現在公路車輪徑都固定 26 吋,下沉量其實就只跟離地高度有關而已,而五通越下沉表示重心越低,所以在過彎的時候會覺得比較穩定,當然這個量個人覺得不是這麼重要,因為重心位置也會隨著戴上水瓶,或是車手本身重量,甚至車架大小有關,單單從車架本身來看重心越低是越穩沒錯,不過影響重量最多的是車手本身,所以即便五通真的很低但車手很重,決定穩定度的主因還是在車手,而且五通下沉太多的話,曲柄容易撞到障礙物造成摔車,所以一般山地車五通不會下沉太多,當然有些人比較敏感,差一點就會覺得穩定度差很多,但個人是沒有很在意這兩個量。

在車架幾何的部分,拖曳距與五通,是會影響車子的穩定性,不過就以公路車而言 不同品牌車的差異,不會有不同車種間的差異大,當然如果你很在意操控的感覺,你可以根據上方的討論,去從幾何數據去選擇車架,但就我個人而言,這不會是我的主因,我買公路車也從來沒去在這兩個數據。

當然車商給的還有很多其他數據,就會有人說某個數據怎麼樣騎起來如何,其實同一種類的車不會差太多,但是公路車尺寸種類很多,所以幾何上還是多多少少有差異,整體來說還是會維持車子的調性,仔細去看就會發現有些量是幾乎不變的,例如五通下沉量、拖曳距、後下叉常跟座管角度,所以你想要看一台車的調性如何,就可以從這四個數值去下手。如果有人根據其他的數值跟你說,這台車的騎乘感覺如何,那你可能還要跟他要尺寸才準,當然這也跟車架設計有關,因為越大台的車 stack 與 reach 越長,輪距也越遠,當然在一些物理性質上也有差。

圖五
圖五:輪距

例如在一些石板路上就會一直感覺到震動,輪距越遠,遇到障礙物要抬起的角度就越大,就會覺得震動比較明顯,當然這還跟把手長有關,而車架本身要重視的是結構強度,也就是要適應多變的路面,也需要維持一定的強度,不能車手只是稍微抽車就有形變甚至斷裂。公路車的座管會有一個角度,可以讓車手在不同坡度時改變騎姿,進而改變所使用的肌群來做到恢復,另一點就是可以讓座管有點彎曲,使得路面傳來的震動可以藉由,讓座管稍微晃動消耗能量,其實就是坐起來會比較軟 Q,這一點可以在一些長途車上看到相關設計。

圖六
圖六:後上叉

除了角度外也會讓座管晃動比較大,而其他車種則不會有這種設定。如果是計時車甚至是三鐵車,座管角度就會更大,因為地形變化不大,不過當然除了角度以外,座管的粗細,也是一個影響的因素,而座管有角度,如果不希望斷掉的話,我們就會在後方再加個支撐物,車架上就是再加一根後上叉。而後上叉的位置也會影響騎乘,近年來會看到許多車的後上叉也開始下移,後上叉的位置會影響到座管的晃動,空力車早一點就已經開始下移了,因為座管通常比較粗晃動不會這麼大,而且早年的空力車也很重,真的是大山站的話比較多人會用爬坡車,而爬坡車的後上叉位置通常比較高,是因為座管比較細晃動會比較大,後上叉位置高的話就可以減少晃動,再爬大山時往下踩的時候屁股也會往下施力,不過這個其實也僅限加大瓦數坐著騎乘時,不理解的話看完影片去爬坡就理解了。

所以在之前 tcr 與 defy 的影片中也有提到,defy 是為了舒適 tcr 是為了競速,你如果撐得下去就可以買 tcr 不然就買 defy,所以後上叉位置確實會影響騎乘的舒適性,不過主要還是要讓車架結構完整。當然不受 uci 限制的三鐵車甚至也沒後上叉,而且三鐵車幾乎是穩穩地定瓦踩踏,不像公路車會需要攻擊或追擊,所以即便是 defy 比 tcr 稍微重一些,如果你不是要拚頒獎台的話,我個人還是會推薦 defy 而不是 tcr,跟我之前影片的結論還是一樣的,不過我都騎空力車所以沒這煩惱。

註冊並訂閱網站使用表現預估功能
註冊並訂閱網站使用表現預估功能

路段表現預估

不同的車有不同的使用場地跟不同的騎法,車商在開發車架時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適應,但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調整讓你適應,像是坐墊位置、座管長度與把手長度,所以一台車的調性其實主要是由車種決定,今天開發這車種是要騎平路或山路,騎柏油路或是石板路甚至是泥地,早在一開始就決定好了,當然同一車種同尺寸但是不同品牌,車架數值還是會有些微的差異,不過這些差異可以靠適應來彌補。所以像我數據看得比一般使用者多,但我選車我也不會依照數據去選擇,不會有一台車對於你來說是十全十美的。車架數據這麼多,最重要的就是 stack 與 reach,先看能不能騎再去考慮剩下的數值,另外在挑車架時如果這兩個太緊繃,就建議挑小一號的,剩下靠 fitting 解決,包括空力姿勢 使用肌群等等問題,fitting 就是幫你微調這些參數。

而空力車與爬坡車車架差異一直是一個車友間的話題,但當大家在討論時好像也沒一個結論,或者是說踩起來怎麼樣但實際騎起來也沒比較快,當然不同車種的車架幾何也會有不同,我們來看一下空力車跟爬坡車架的差異,然後來看看這點差異會如何影響騎乘,以及看看爬坡車車架會不會讓你爬比較快。

圖七
圖七:R5 與 S5 車架幾何差異

首先先來看看 R5 與 S5 的兩台車車架,官網上抓下來就是向量圖不用再後製,可以再兩台車都是相同尺寸下,R5 的拖曳距比 S5 長了一點,而座管角度如果是定義從五通中心到座管頂點,那麼這兩台車的座管角度是一樣的。不過就我自己的觀點來說,這種有轉折點的座管角度,我是會從座管頂點與後上叉交點的延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去看,所以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S5 的座管角度是比較大的,五通下沉量也是 S5 下沉比較多。當然會有這差異也是跟使用情境有關,空力車一般來說會在起伏不大的路面使用,而爬坡車則是會在高度落差較大的賽段使用,所以爬坡車的拖曳距跟五通下沉量通常較大,因為有長下坡又需要高速過彎,所以在穩定性與壓車角度上有較大的需求,也因為下坡速度比較快,所以在操縱龍頭上沒那麼靈敏,很靈敏地話龍頭稍微撇一下就飛下山了,直接自由落體到山腳。

R5 2023 47 S5 2024 47
頭管角度 (o) 71 71
前叉偏移 (mm) 73 > 73
拖曳距 (mm) 57.3 < 57.3
BB 下沉量 (mm) 72.5 74.5

接下來來看看最近改變比較大的 propel,先來跟 tcr 做比較,可以看到除了上管比較平,然後頭管角度沒那麼大外,其餘與 TCR 的差異沒有很大,可以看到兩台車後上叉位置一樣,但是上管與座管的交點處不同,這其實也會讓座管的力臂變短,使得 propel 的座管彎曲程度小一點,TCR 則是在前叉有比較斜一點,所以操控起來會沒有 propel 靈敏。當然 TCR 也是有它的歷史定位的,就是把登山車的壓縮車架搬到公路職業賽,所以對於捷安特來說是將 propel,的產品線整併到全能車上保留 TCR,不過個人覺得 TCR 定位會很尷尬,以後大環賽應該會很少看到 TCR 的身影,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圖八
圖八:新 TCR 與 PROPEL 車架幾何差異

在來看一下早期 TCR 跟 PROPEL 的幾何差異,可以看到兩者其實也沒差多少,但從數據上來看其實還是有差,主要是座管比較直、頭管比較斜,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水平上管的關係,從管型上來看舊款 PROPEL 是一台很標準的空力車 就是側面看起來很粗。當然如果你仔細去看新的 PROPEL 廣告,可以發現是其他部分裝備空力升級,但是車架部分則是選擇了輕量,之前也有做過相關的影片可以去看,接著看看舊款與新款的 PROPEL 幾何,其實會發現差異也不是很大。

圖九
圖九:舊 TCR 與 PROPEL 車架幾何差異

實際上從官方給的數據來看,可以看到新款的 propel 做管稍微傾斜,頭管則是變得更直立,舊款的沒看到五通下沉與拖曳距,如果你有這些數據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再來看到新款 tcr 跟 propel 幾何數據,可以看到相同尺寸 座管角度相同。而五通下沉量則是沒有差很多,比較多則是在拖曳距的部分,所以你如果是從 tcr 換 propel,穩定性來說應該是覺得 propel 比較靈敏,不過這點個人是覺得習慣就好。

TCR ADV PRO 2025 S PROPEL ADV PRO 2025 S TCR ADV PRO 2016 46.5 PROPEL ADV PRO 2016 46.5
頭管角度 (o) 72.3 72.3 72 71
前叉偏移 (mm) 74 74 73.5 74.5
拖曳距 (mm) 64 57.8 ?? ??
BB 下沉量 (mm) 69.5 70 ?? ??

當然你可以去找早期其他廠牌,爬坡車跟空力車車架幾何數據,從操控的角度來說 爬坡車不是只有爬坡,除非你到山頂就搭車下來而不是騎下來,不然有上坡就會有下坡,所以拖曳距通常會較長 五通通常也比較高,來達到過彎壓車跟較穩的結果,當然每家廠商有他們設計的邏輯,可能也不是都有這結果。

R5 2023 47 S5 2024 47
頭管角度 (o) 較小 較大
前叉偏移 (mm) 較小 較大
拖曳距 (mm) 較大 較小
BB 下沉量 (mm) 較小 較大

所以看了這些數據,那麼幾何到底,會不會讓你更好爬坡呢,當然大家也知道爬坡主要就是重量,以前空力車真的是比爬坡車重不少,所以近 30 年前 pantani 的車,反而還比 pogacar 在去年環法,爬貝爺高地的車還要輕 但也沒比較快。從差異跟結果來看幾何都不是主因,那為什麼早期都是用爬坡車爬坡呢,主要是以前空力車在鋁的時代真的重,所以以前會看到很細的輪子跟車架,但是碳纖時代應該就不會再看到了。在來就是以前齒比都很大,標準盤配 28t 的飛輪去爬十幾趴的坡,現在則是有 CT 或是壓縮盤配 34t,讓爬坡的速度整個再往上提,空力也變得比較重要而非重量,現在大環賽幾乎都空力車騎到底,所以爬坡車的幾何會不會更好爬坡,可以從大環賽選手用車的趨勢看到。即便幾何真的有差 也可以靠 fitting 來調整,影響絕對是不會有重量 齒比跟空力大,而且車架幾何就算固定,你的操控技巧也會改變,人可以去習慣車子的調性,多多外騎就可以找到最好的操縱方式。